打印

[科幻] 审 问

0

审 问





片名:Interrogation
译名:审 问 审讯
更多外文片名:Przesluchanie
导演:Ryszard Bugajski
主演: Krystyna Janda
Agnieszka Holland
Olgierd Lukaszewicz
国家/地区:波兰
对白语言:波兰语
发行公司:Asociace Ceskych Filmovych Klubu (ACFK)
拍摄年份:1982年
上映日期:1982年9月 美国
类型:剧情
片长:112 min
获奖:1990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金棕榈提名,波兰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审问》铁幕背后淋漓的人血

题记:
  你生活在什么制度里?你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里?
 ――――影片台词

  在波兰铁幕时期,托妮娅是歌舞团一位歌舞演员,同在剧团的丈夫康斯坦丁在外寻花问柳让她伤心不已,为此,她和崇拜者去酒吧借酒消愁,忧伤让她喝得大醉,等到她醒来发现自己被关进了拘留所,她以为关几天就没事了,不料,当局却指控她犯了里通外国的罪名,并且和反对派勾结在一起,为了让她服罪,监狱主管少校想出了种种卑鄙的方式逼她就范,在一次次疲劳战和心理战里托妮娅到了崩溃的边缘,可是,托妮娅自始至终表明自己的无罪和无辜,在这个过程里,监狱里的一名少尉从开始的刻板的专政者到逐渐审视他所看见的一切,他开始同情的托尼娅的遭遇并经常在暗中帮助她,最后甚至和她发生了关系,她在狱中生下了一个孩子,少尉因为让女犯怀孕和他对于铁幕本身的恐惧不得不选择了自杀,而托妮娅因为当局找不到她的犯罪证据而无罪释放,当她走到阳光下的大街上,她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去孤儿院找回自己的孩子……

  这是一部波兰电影人反思铁幕时期的现实主义影片,影片诞生于1982年却因为题材敏感遭到当时波兰政府的禁演,1990年当它出现在戛纳电影节时引起了轰动,电影以冷峻的写实主义手法描写了专制年代发生的人性灾难,著名女演员克蕾丝蒂娜·扬达演活了一个饱受冤狱、情绪已经歇斯底里的无辜女人,影片开始醉酒的戏和刚入监狱的狂躁表现得极为出彩,几段监狱里癫狂的戏非常杰出,为此她赢得第四十四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导演揭露了那个不堪年代波兰人民的真实生活境遇,他们在身体和精神上遭受着双重创伤,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充满了对于粉刷太平的讽刺,在女演员声情并茂演唱着赞美的歌,而肥猪的出现搅乱了一切,这个来源于生活的画面却是讽刺着专制的蛮力。拘留所里狭小空间的走动、横行的老鼠,令人恐惧的水牢和各种折磨,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发生在特殊年代的人道主义悲剧,托妮娅从刚进监狱滔滔不绝表白自己的清白到最后的沉默将一个人在失去自由时的软弱到坚定如铁的过程层次清晰地表现了出来。在充满绝望的监狱里,她们从最初的哭泣到后来的达观导演以这样的变化表现心态的转变,并以女犯在狱窗上种小麦的诗意镜头寓意生命存在,从绿油油的小麦幼苗充满对自由的春天期待和希望到难友枪杀后的枯萎,这样加大了对暴行的控诉力度。导演对于本片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开始的圆舞曲的曼妙和监狱里的恐怖氛围对比强烈。对于审判者导演总是以逆光和侧光的阴影来表现他们的阴险、毒辣,为了他们臆想里的特务组织罗织罪名、伤害无辜,大量的特写镜头表现了双方的交锋时的眼神和形体,演员准确把握了人物情绪,将荒谬的罪名以神圣化姿态出现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导演刻画了大时代里每个人的选择,托妮娅和狱友的交谈里观众明白了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的恶果,个人在时代的漩涡里无奈沉浮,有些人为了苟活而诬陷,有些人因为酷刑而屈打成招,也有些人是因为对于政权的信任而承认有罪。监狱成了人性的试金石。在执政者内部一些人开始反思,男主角少尉从严厉的执政者到同情犯人的转变表明了80年代波兰电影人开始反思个体责任的开始,对于他的转变导演交待得十分清楚,在托妮娅受到非人待遇时他看不惯发生的人间悲剧折断了铅笔,这是一个人良知苏醒的标志。这部极其压抑的电影导演还是给了一个希望结局,当托妮娅走出监狱来到孤儿院认领女儿的时候她竟然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孩子,而他们回到家走上楼梯时孩子呼唤父亲场景令人心碎。
  这部电影是一部警世的力作,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某种丑陋的存在。


  2006年3月6日 星期一 下午12时49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审问》鱼骨之一:欧洲的底线,拷问良知的勇气

这一种状态贯穿了20世纪,它发生在那句关于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名言之后,
  它是被狂热的理想主义掩盖的私我的龌龊和人性丑陋,清洗往往来自于精神信仰的黑洞以及对于人类理想的矫枉过正。
  ――――卡夫卡·陆 KavkaLu

  但是,即便如此,欧洲有着它的底线,这个女人饱受苦难而没有人间蒸发,这是个体的侥幸,还是波兰和古拉格的不同。
  这是阉人时代的展示,在狂欢和醉酒之后灵魂被铁幕必然的刺痛
  个人的感受在没有地方辩解的大时代里,这些人的命运如此相同,是理想错了,还是因为这些辜负了主义的党务工作者自己的问题。
  人类的不信任和对于神道的盲目迷信贯串着文明的历史,酷刑只是为了让反对者和异见者不再说话,不要指责他们,他们更加软弱。
  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他们对于别人的内在恐惧让他们在存在的残酷里异化成“暴徒”
  那个苦命的女人总是让我想到我们的世界,这样的问题,西方同样存在,对于贝当政府的清洗、麦卡西主义和肃清内奸(二战后西方的选择)这些是主义的纯正还是狭私报复,我们真的无法判断。
  亡灵不说话。
  相似的细节才是最大的恐怖,西方(两面的西方都已经忏悔),而我们的忏悔迷失在老人死去后更多假意的花圈里。
  我们处在悬崖边上,因为我们没有宗教,我们永远不会用手枪结束自己的卑微和龌龊,我们微笑,我们在杀人和被杀时同样微笑。
  我害怕!
  波兰导演理察·布加斯基(Rsyzard Bugajski)的1982年的作品《审问(Przesluchanie)》让我在中国新年的爆竹的欢闹里如坐针毡,全无睡意,我们同样在80年代反思过主义狂热的弊端,然而,最终,我们沉默,我们哈哈哈。
  惨烈我们见过,我们就是在仇恨反动派的电影里长大的,我们儿时清晰人民内部矛盾的定义,然而,他们是我们的敌人吗?
  人人自危,相互狗咬狗,何其相似的一幕,是人治的问题?还是敬畏的失去?
  扩大化,为什么扩大化?
  土改里因为失去土地而砍杀官员的农妇,有被株连的普通人,
  倘若电影警察以自杀来对于整个时代的悲剧谢罪,我们在苏州的墓地可有那些专政者的忏悔,波兰电影人让她在狱中生下了孩子,她代表了新波兰的希望,她代表着生生不息的期待,而在苏州的山上,我们可有诚意告慰这位令人尊敬的女性,我们已经开始忏悔!!
  每年莺飞草长,可是,没有听到他们的歉意,只是随着老人的离去看到《随想录》上正在结诟、霉变。
  我们和海的对面那个没有忏悔的近邻是一样的德性,我们同样不会忏悔。
  克蕾丝蒂娜·扬达(Krystyna Janda)是波兰伟大的演员,《靡菲斯特》、《铁人》里都有她杰出的演出,而此片里的恐惧感和歇斯底里入戏很深,很让人佩服。
  在纪念哈哈革命34年的条幅下市井歌舞让我们更加接近人民的真实,而这样的真实让我诧异,我有种重叠的感觉,朋友说波兰是东欧巨变的第一站,我却在同龄成长里读出所有易帜背后的相同,他们都是宗教国家。
  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很难真正意义上忏悔,他们如同斗鸡一样成王败寇。
   影片里最让我犹如隔世的镜头是假枪毙的一场戏,但是,这场戏里我读到的却是欧洲的底线,即使在铁幕里还是要让你认罪画押,至少他们没有“莫须有”,这是宗教的原因还是国民性的原因?!
  托妮娅从一个争风吃醋的弱女子到监狱里的不屈抗争的转变非常有意思,特别是她沉着地选择咬断静脉自杀的镜头让我们审视自己为了理想的纯净而对于无辜人士所做的一切,这种对于理想的“狂热”(我们姑且信之)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是谁的责任?为什么这些国家有着相同令人窒息的极端终点。我们还有颂歌吗?!人民还能相信我们吗,我们是喝着人民的乳汁长大的,他们和我们怎么了,什么使得我们恐惧,什么使得我们用反对派对我们的手段去对付人民,当这样的事件浮现于历史的伤口,我们难道不应该忏悔?
  一个不知忏悔和敬畏的民族是可怕的,达摩斯克之剑高悬。
  在杜鲁门马戏团的场景里却有着历史的自嘲,哈哈的天空到底在铁幕的哪边?!
  少尉的转变是波兰在铁幕之后对于人道主义的回归,忏悔是生命希望所在。
  此刻,迎接财神的爆竹此起彼伏,绚丽的烟花点缀着 “太平盛世”漫长的夜色,当这些充满功利主义的行为结束以后,漆黑的夜色里充满了硫磺的焦糊味!
  据中国政府网转引新华社消息称:大年初一,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已停产整顿的梨林花炮有限公司库房发生爆炸,导致附近的老君庙倒塌,共造成36人死亡,8人重伤。
  每一位放炮仗的人可曾想过,你们震耳欲聋祈福的欢乐是建立在这些做鞭炮的农工生命代价上,这种陋习被哈哈重新恢复是极其恶劣的,倘若烟花经济的拉动是要以平民的血泪滋润,我们的良心和良知何在?!
  不客气的讲,在这些充满死亡威胁的鞭炮厂没有进行安全改进的时候,所有放鞭炮的人就是潜在的刽子手!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我爱YANA 金币 +10 你的表现很出色! 2008-8-14 09:30

TOP

0
应该是一部非常不错的伦理片,支持下了,好好欣赏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0-5 10:22